为切实提升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高质量反哺应用型人才培养,西安欧亚学院科研处在学期末面向全校教师筹备开展“研以致用、助力提升”科研学术月系列活动之爱驱动学术训练营(一期)及爱驱动学术讲坛。7月9日至15日,为期6天的爱驱动学术训练营及讲坛活动圆满落幕,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特邀数位行业资深专家亲临现场,带来有针对性的前沿学术动态、方法论与丰富的技能实战,为全校教师带来能力思维大进阶。
“爱驱动”学术训练营
模块一:科技论文实战研讨(主讲人:李珣)
信息工程学院李珣教授以其丰富的投稿与审稿经验,从作者与评审的双重身份出发,深刻剖析了理工科论文撰写的精髓与策略,不仅细数了构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石要素,还着重强调了挖掘创新亮点与规避常见盲区的重要性。
李教授强调,论文写作不仅仅是对既有模式的简单模仿,它更是一场个性化的探索之旅,鼓励每位研究者发展出一套既符合学术规范又融入个人风格的写作方法论。他详细阐述了从灵感激发、结构构建、自我激励到最终吸引同行关注与认可的全方位策略,为青年教师指明了如何将教学智慧与科研成果深度融合,构建出既具学术深度又彰显个人特色的科研写作体系。
模块二:欧亚特色教学案例撰写训练营(主讲人:杨徐馨)
在教学案例开发训练课程上,杨徐馨副教授通过模拟多轮决策场景、深入环境剖析及成果展示等互动环节,引领参会教师踏上一场生动的案例教学实践之旅,让每位教师都能深切体会到案例教学的魅力与精髓。
教学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开发灵感可源自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实践经验的直接提炼或是跨学科信息的综合思考。杨老师强调,要打造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必须全面考量其重要性、复杂性、内容表述的清晰性以及符合学术规范的严谨性。她细致入微地传授了案例撰写的艺术,针对开发过程中常见的困惑与挑战,一一给予解答与指导,激发了教师们无限的创意与灵感。
模块三:青年教师科研培训计划(主讲人:Muhammad Sohaib)
在每一项研究的开始前,要做到精心规划而非盲目冲锋。Dr.Sohaib将研究精妙地拆解为若干紧密相连的章节,每个章节均承载着特定的目标与任务,由浅入深,逐步揭开研究的神秘面纱。
他不仅对专业术语进行精确阐释,更传授了切实可行的技巧与策略,为青年教师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研究路线图。在训练过程中,Dr.Sohaib不仅帮助青年教师构建了研究工作的总体架构,更深层次地培育了系统化的研究思维方式,让每一位科研新手在探索未知时,都能更加信心满满地踏上科研的征途。
模块四:高校教师走向培训师的“abcd法”(主讲人:吕瑞)
“忘记布鲁姆,尝试abcd法……”训练营模块四卓有成效地帮助教师探索高校教师走向专业培训师之路。吕瑞副教授通过三真(假)一假(真)的互动,巧妙地采集学员培训师相关的探索与困惑。活动中交流了高校教师转型培训师的优、劣势,探讨了培训师如何进行需求分析,如何选课,如何定目标,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并以小组为单位边听边练,在课程设计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一整天的培训轻松、诙谐,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进阶,掌握到开展企业培训的科学方法与要领,为今后开展社会服务打下了扎实基础。
模块五:成为管理咨询顾问的必杀技(主讲人:李泉城)
“企业为什么会请外脑?”一个问题开启了管理咨询顾问的成长与进阶之旅。从思维缜密的案情分析到中储粮煤油罐车混装事件诊断,李泉城老师将管理咨询顾问这个企业“医生”的角色全面而清晰的展现出来。随着对咨询行业的新认识,参会教师逐渐了解了管理咨询顾问的能力构成、职业发展路径以及业务流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商务沟通、访谈技巧、撰写项目建议书、制定项目方案的实战训练,掌握了提出咨询建议的关键技巧。
“爱驱动”学术讲坛
讲坛一:从“教师”到“学者”(主讲人:李红岩)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西安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李红岩教授为欧亚教师们分享了作为一名学者的学问之道。他分享了“士与中国文化”、“士与学术”以及“何谓学术”——教育学与治学的知行合一,强化了学员们科研创新、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明晰了学者之所以被称之为学者所应具备的天赋与品质,以及学者的“江湖内功”与“基本招式”。李老师侃侃而谈下分享了他个人对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研究之路,让学员高屋建瓴地了解了学术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又结合自己的经验切实地帮助学员掌握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具体要领。
讲坛二:C刊主编喜欢的学术论文长什么样(主讲人:闫亚林)
闫亚林教授为学员从期刊编辑视角分享了优秀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与方法论。闫老师结合自身多年丰富的期刊主编工作经验,娓娓道来,带领教师了解教师如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何选题、如何写摘要关键词、投稿与发表,优质学术论文都有哪些“特质”,论文发表常见的问题有哪些等等,帮助教师在论文选题、撰写及投稿方面指明了方向,增加了命中率,同时也为教师的学生论文指导工作带来更为明确的规范要求,将有利于师生整体在学术研究方面实现量与质的提升。
本次学术月活动共分为五个模块、两个论坛,教师均可根据自身发展方向选择一个或多个感兴趣的部分参加,每个训练营模块结课时均遴选出三名优秀学员,并颁发结业证书。除了训练营期间满满的收获外,参与本次活动的教师后续成果均有机会推荐至校级优秀案例集,且可获得培训主讲老师的持续指导。
学员说
✦金融与数据科学学院 马臻
李珣老师主讲的“科技论文实战研讨训练营”不仅为我搭建起从技术研究到教学融合的桥梁,更从投稿与审稿的双重视角揭示了科技论文撰写与发表的深层逻辑。我认识到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动力,不仅是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升华,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未来,我将更加注重论文的质量与影响力,让每一篇论文都成为我教学与研究成果的有力见证。
✦国际语言中心 康贝
杨徐馨教授以“全家”这一贴近生活的实例为切入点,巧妙地将营销模式融入教学案例讲解中,让我对案例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意识到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复杂的理论知识,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也学习了教学案例的开发、教学笔记与案例撰写、构建框架、撰写正文及常见问题等,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工商管理学院 王佳奇
Dr.Sohaib分享了从一开始确定研究主题到最终出版的完整过程,这次培训我听到了非常新颖的视角和建设性的意见。研究主题的确定一直是我做科研的困惑,但是Dr.Sohaib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除了在已有文献中寻找gap,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产学项目和合作企业,发现真实问题,尝试解决真实问题。在此过程中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应用型研究的机会,进行项目式教学。
✦教师发展中心 郑倪明
杨徐馨教授的分享让我了解到案例教学法的核心价值,即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杨教授的案例开发方法论让我们明白了案例选择、问题设置和讨论引导的要点,这对我们日后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人居环境学院 郭思怡
此次训练营我不仅了解如何更加准确地锁定论文方向,还掌握了很多文章要点和写作技巧,李老师针对我们各自论文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的问题分析,让我收获颇丰。每次上课,老师的话语都直击要点,对自己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感谢科研处的精心安排,让我们新教师有机会接受如此高质量的学习。
✦通识教育学院 相金妮
学员的小组模拟演练与成果展示不仅使学员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也使培训将“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到了实处。每次模拟演练后,吕老师都会给予小组详细的反馈,指出我们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这种及时、具体的反馈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也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文化传媒学院 侯阳平
参加“欧亚特色教学案例撰写训练营”是一种启发性的体验。通过杨徐馨副教授的讲解,我学到了从开发思路、焦点问题选择到案例撰写的完整过程,深刻体会到案例教学法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训不仅帮助我理解了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还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指导和模拟实训,使我能更有效地运用。
✦工商管理学院 程方
咨询师训练营中通过各种案例分析、逻辑推理练习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项目建议书撰写过程中,通过深度剖析案例,精准评估项目背景,我们撰写出了既贴合实际又极具可行性的项目建议书,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吸引力;同时,我也体会到访谈不仅是问答的交互,更是信任的建立、思考的引导以及潜能的激发。
✦职业教育学院 申梦雅
在科研的殿堂中,我有幸参与了这场知识的盛宴。通过训练营的学习,我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提升,从理论到实践,从模糊到清晰,我逐渐明白了学术写作的严谨与美妙。训练营也让我接触到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同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培训师与教师的不同,咨询师的项目方案设计方法,都让我耳目一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
✦工商管理学院 杨舒涵
训练营让我有幸接触李珣教授对于理工学科论文写作的严谨之风、闫亚林老师优质人文社科学术写作的系统性规范,也深入学习了教师转型培训师、咨询师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这次学术训练营是场及时雨,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我们新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盲目与犹豫,多维度的训练能够打破三者之间的“断层”,齐补教师职业发展的长短板。
科研与社会服务是高校推动知识进步、满足社会需求、解决企业雇主问题的重要力量。每一次的培训都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每个人与来自不同分院和学科领域的同行们分享经验、交流想法,如同春风拂面,受益匪浅。面对外部复杂多变的环境,卓越质量是西安欧亚学院不变的追求,我们将持续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科研与社会服务队伍,不断提升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高质量反哺应用型人才培养。正如董事长胡建波在2024年毕业致辞《在旅途中兄弟相认》中提到的——
“作为一所学校,我们的任务更艰巨,道路更漫长。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人满为患,努力做自己,服务好本校师生、本地社会的大学寥若晨星。所以我们选择做平凡世界的一束光,为周围的普通人做好服务。”